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二维码
 

您的位置:首页 >> 业务动态 >> 专题研究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语文、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证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作者:徐凡来源:徐凡浏览:1706次'时间:2011年10月28日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是一个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为抚顺市的一所新创建的重点小学,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有自主学习能力,基础扎实,学有所长,学有所创的高素质小学生。基于这一目标,占领现代教育技术的制高点,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有现实的而且有深远的意义。
    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当前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特别是与语、数学科的整合,更是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建校六年来我们积极开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活动,经过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目前硬件条件日趋完善,软件亦不断充实,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强、积极性高。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已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必要。因此我们力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探索教与学的方法和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例如,多媒体技术能更加逼真的模拟出微观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能促进本地和远距离的协作以及师生之间的通讯,并且能帮助他们成为由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更大世界的一部分,使“天涯若比邻”不再是梦想,有助于培养提高学习者的合作、讨论和反思能力等等。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正是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2、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语文、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证研究”课题的研究,我们要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通过运用多种媒体,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数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改变。
    3、课题研究的突破口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一课题开展情况学习,体会到这一课题在国内的研究广泛,也取得了很多可贵的经验和研究的方法。我校在学习了国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寻找课题的突破口为:快速借助大量的本地网络资源,有效促进语文、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证研究,快速为教育教学服务,在研究中培养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适合当今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人才。总之,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努力达到三个突破:               
    (1)教学观念上的突破。通过理论学习,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各种教改实践活动,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人才。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的突破。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学习方法上的突破。从“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课题的研究目标
    (1)促进小学语文、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2)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景和氛围,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研制开发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的优秀资源。
    (5)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总结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2、核心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所谓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语文、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证研究。我们所说的网络资源,界定在校园的局域网络和internet这两个方面。而重点放在校园的局域网络与语文、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这一核心问题上来。即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局域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提高语、数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对本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地、孤立地拼凑或叠加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我们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之间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二是如何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数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培养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校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利用现代的教育设施,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有效的提高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效率。研究的难点则放在进行小学语、数学科课程知识的传授与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信息技能,成为适合当今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人才。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原则
    我校《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语文、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证研究》的课题,将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努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素质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并在以下原则指导下开展研究:
    1、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这是科学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得到持续而有效得发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科学的理论只有在有效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出它的指导作用,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无法检验理论的科学与否,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提高,才能上升形成具有更广泛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
    3、信息化与工具性原则: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
    4、知能并重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既是立足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整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整体性原则:就是其学科的交叉性。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而组织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
    6、个别化与协作性相统一原则: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践平台,在总体目标相同的前提下,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进行学习,从而能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同时,网络又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零距离”,有利于学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理论联系实际,分步实施,通过实际的教学实验,积累一手材料,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不断完善充实本课题。
    本课题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结合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等方法,同时注重信息的搜集整理、各学科的原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调查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课堂展示、研究心得与成果的汇编等。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的实施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至2008年5月)
    1、确定课题组负责人及主要研究人员。
    2、对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并明确分工。
    3、每个成员收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理论,做好读书笔记。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6月至2008年12月)
    1、接受总课组对子课题单位的培训中。
    2、课题组成员交流前一阶段的学习心得,统一思想,明确方向。
    3、调查与研究语、数学科的原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4、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进行课题实验研究。
    5、对参加课题实验的班级组织成员定期进行课堂教学的观摩,并及时进行评价、总结。
    6、分学期进行“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方案及实验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学习成绩对照表。
    7、每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
    8、积极参与总课组的大型研讨活动,听从总课题的定期不定期的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
    整理、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与成果,并向全校乃至于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渗透。
    七、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形成教学设计方案集、教学反思集、数学日记集等。(详见电子图书)
    (2)通过研究和学习,形成信息技术和语、数学科整合的教学实录光盘集。(见上课实录光盘)
    (3)将实践中形成的教育资源上传及大自然小学学校的网站上(http://www.fssdzrxx.com/)或学校局域网的服务器上,以方便教师进行交流和使用。
    (4)形成研究的经验和论文。(详见电子图书)
    (5)学校部分学科软件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
    (6)形成语文、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秀课例及资源。
    例如: 我校课题组主要成员王晓丽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一课就是语文学科中典型的优秀课例,现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巩固本课所学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借助文本,品读重点词句,抓住教材留白,展开想象,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英雄壮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现代教育信息手段为凭借,以“自读—感悟—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普罗米修斯盗火不畏强暴、无私奉献的斗争精神;
    (2)通过进行课内外沟通,激发学生对阅读希腊神话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自主探究中反复感受文本语言,潜心研读、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感悟普罗米修斯的英雄精神。学习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普罗米修斯的有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通过网络教学,在班级内开展关于希腊神话的主题研究活动。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铺垫新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普罗米修斯》这一课的生字,理解了课文的1-5自然段,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冒着危险,义无返顾地去拿取火种的勇敢,这一做法为人类带来了无限美好,但是却为普罗米修斯自己带来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2、进入“词汇积累”网络界面,自主选择生词正确读音,进而巩固字音。
    3、过渡:有人曾说 “如果能静下心来读书,与作者产生心灵的交融,享受读书的滋味,那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享受读书的快乐。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通过语言过渡,明确了学习任务,进行了新旧知识的迁移;通过现代信息手段的应用与反馈,全员参与到巩固学习之中,真正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理念。】
    (二)个性感悟,深入学习。
    1、学生进入“文本研读”环节,并带问题进行自主阅读:你眼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个什么样的神?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个性化地感悟,针对性地批注,目的是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去感悟文中重点句段的含义,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体会程度,在充分读书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在各抒己见中有所收获。】
    2、汇报交流。教师则随着学生的汇报小结并板书痛苦的经历,同时指导感情朗读。
    3、观看当时被锁的普罗米修斯受折磨时的动画片段,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除了书中所写的日的煎烤,暴雨的抽打,鹫鹰的啄食,想一想,还能遭遇到什么痛苦?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写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者能积极营造自主而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自由表达独特的体验。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他们提供表达的空间。正是在这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不断互动的对话碰撞中,学习者产生了真切的角色认同,思维得以深化,语言得以砥砺,从而对英雄的勇敢进行主动积极的深层思索。】
    4、就是这样,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却从未屈服,想一想,他会怎么想呢?
    5、小结:英雄不忘信念,齐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设计意图: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渲染再现文本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普罗米修斯的语言和心理,设身处地地感受普罗米修斯承受的巨大痛苦,使学生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3、课文学到这里,我想,你心中一定又多了一份对普罗米修斯的情感,普罗米修斯最让你佩服的是什么呢?请你走进我们的班级讨论区,以最简单的词语来填写出你对英雄的敬佩之情。
    【设计意图:此处的“普罗米修斯最让你佩服的是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心中再多一种情感,那就是面对严酷惩罚而毫无畏惧的大无畏的敬佩,对普罗米修斯的人格的一种感动,让这样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4、不少著名的诗人以诗明志,用诗文来倾诉心中的景仰之情,让我们怀着对普罗米修斯的感激、感动、崇拜之情一起走进“诗歌欣赏”,共同来读一读《普罗米修斯赞歌》这首诗。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教师通过激情洋溢的课外阅读感染了自己,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在前面已经表达了对普罗米修斯的感激敬佩之情的基础上,把个性感悟、独到见解有感情地读出来,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使其情感达到巅峰,感动自我,升华情感,更为学生的情感表达找到了一个绝佳的途径。这样读书自然感到心有所悟,豁然开朗。】
    5、通过同学们的读,老师又一次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高尚的情操和不屈的灵魂。其实,受到感动的不仅仅是我们,还有希腊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他的出现,使普罗米修斯结束了多年的残酷折磨。那么,赫拉克勒斯又是如何解救普罗米修斯的呢?
    6、普罗米修斯这位受人景仰、勇敢机智的神终于获得了自由。而他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物质的火种,更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正因为如此,古代奥运会规定在开幕前必须进行隆重的点火仪式,以纪念普罗米修斯这位英雄。
    7、故事学完了,你能把它讲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吗?可以借助板书,也可以自由地进入动画链接来复述课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注重加强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又注重了学生阅读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此处便是不露痕迹的隐性积累。以复述课文为平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文课堂,既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故事的生动,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入情入境,感悟体验”的阅读境界。又在复述过程中,使学生将精美的语句熟记于心,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心中得到内化,为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评价,拓展阅读。
    1、树立科学认识,向学生讲述古希腊神话的特点:其实,普罗米修斯只是神话人物,火也并不是神从天上盗来的,现代科学认为火是最初起源于物体的相互摩擦,而我们之所以喜欢这个神话故事,其原因便在于它丰富的文字魅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接触到了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几个神:普罗米修斯、宙斯、火神、大力神,不知道这几位神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谈一谈吗?
    2、其实,我们今天学习的《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只是一扇通往古希腊神话世界的开启之门,这扇门里容纳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现在就请同学自由点击“拓展延伸”部分的网络资源,这里既有老师提供的资料,又有我们同学在课前搜集并整理的资料,希望同学们看了之后会对有着悠久历史的希腊和有着浪漫色彩的希腊神话有些新的感悟。
    3、学生汇报拓展情况。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是个统一体,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解文”是“通道”的桥梁。课堂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渠道,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渠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是永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从课外渠道中进行语文学习。以此篇课文为契机,沟通课堂内外,既升华了主题,又拓宽了视野,学生不仅受到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受到了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而且由此及彼,有感而发,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希腊神话的综合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实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知识、情感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布置主题,课后延伸。
    通过大家的阅读,可以看出希腊神话,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扣人心弦的传奇色彩;希腊神话,有着神奇的文字魅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希腊神话,记载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无限理想和希望;希腊神话,库存了人类为争取未来而洒落的汩汩泪水和琅琅笑声;希腊神话,不仅为我们敞开了一扇观察和认识古希腊乃至欧洲文化的窗户;希腊神话,更为人类的文化生活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精神财富。希望一部波澜壮阔的《希腊神话故事》将在我们对普罗米修斯的认识中掀开它那令世界难以忘怀的扉页。
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登陆我们的网站进行阅读,也可以阅读《希腊神话故事》这本书籍,只要用心去读,一定会有所受益,届时欢迎大家将你对希腊神话的认识、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发表在我们的班级讨论区中。
    (7)将研究的成果在比赛中灵活运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 我校课题组成员陈志刚参加的抚顺市首届说课件大赛的课件《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复习课获得了全市第一名好成绩,这一优秀课件充分展示了我校课题研究的成果,使多媒体网页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将比赛设计表述如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庆幸生活在这个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世界为网络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无尽的教育资源因为网络而得到共享,当我放眼未来,清醒的认识到,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简单的课件演示以不能够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课件的网络化是我个人大胆的想法,为此我尝试着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整理与复习课制作成一个学习型的网站。这个网站即支持老师在线演示又支持在多媒体教室学生在线学习,今天我是以一名教师在线演示的身份引领大家到网站上去看一看。
    每一台连入互联网的电脑都可以访问到这个站点,大家在地址栏敲入www.fsjtjy.com,在文竹链接处点击“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图标即可打开网站主页面。
    在页面框架的制作上我选用了网站制作软件Dreamweaver,因为以它为平台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网络的交互和远程的学习,可以使课件的使用不仅仅是老师本人,每一名网络上的人都可以访问,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如果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每一名学生都可以登录到网站上进行学习和交流,让每一名同学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在动画的设计上,我选用了动画制作软件flash,因为flash的制作简单,而且每一个动画都可以很直观明了的展示图形地转化过程,会很好的让学生理解“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主页的正中是动画课件的演示部分,还有很多本节课的辅助内容,如:教学设计、知识图表、错题分析、不同层次的三组练习题等大量的内容。这些辅助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为高、中、低各类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真正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理念。这些内容是教学的辅助内容,我们这里不谈,现在我们共同重点看一看课堂教学的过程部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把枯燥的整理与复习课上的有声有色,在课堂教育的设计,我大胆的抛弃了以往复习课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情境贯穿于本课始终,将知识有机的联系到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情景。
    情景之一:片头导入,演员化妆。
    用这段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为一体的具有一定震撼性的影片开头,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而且明确了本课的目标和下一步研究的内容。此时同学们必会摸拳擦掌,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小组代表汇报“化装”方法。
    大家看到的这是“化装”的场景。这个场景具有极大的交互性,教师可以真的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机的生成教学过程。如学生汇报的是“化妆”成平行四边形我就点击平行四边形,进行演式,(演式两个)这一组组的动画演示把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构造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使学生在愉快的数学活动中发掘美、欣赏美、创造美。不仅对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具有巨大帮助,而且加深了对 “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的理解,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情景之二:准备上场,选择队长。
    这个场景设计目的是复习四个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学生的说理辩论中依次点击这四个图形,并进行相应的解释,通过动画的演示学习清楚的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来的,而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由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的,理所应当选长方形当队长。在这个情景中多媒体技术又显示出了它强大的动画优势,启发了学生的灵感,极大地增加了教学感染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情景之三:制作标志,整队上场。
    此环节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练习部分,目的是更直观的理解四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巩固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上媒体课件又大显体手,将此页制作成每人元件都可以拖动的页面。学生可以到前面来操作,进行演示,根据四个图形的关系排好队。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又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综合练习题,即为每一个图形设计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标志牌。在此过程中学生理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效地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情景之四:在线考场,大显身手。
    为了进一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多媒体辅助教学又显示了强大的网络优势,在线考试系统,学生可以在这里一试身手。此考场可以实现在线答题,当场评分,对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具有挑战性。这种学习学生虽然感受到身在“题海”,而依然有“海中的世界真精彩!”的感觉。乐此不疲,挑战最好的成绩。
    如果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问题留言”或“论坛交流”这两个按钮,老师可以实现在线帮助,每一位网上的人都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助手,如此的开发性,是传统的课件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的情景。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引起讨论、互助协助、共同进步,既在数学课中渗透了德育,又使课堂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多学科、多功能的整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手段,如何利用网络把无尽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这里还只是做一次粗浅的尝试,一定还有很多的足之处,肯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8)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学生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再是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及参考文献讨论与建议
    1、几点思考
    (1)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发展的基础。
    “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要使信息技术发挥其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转变,不再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而应使之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在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上,不再把教学媒体仅仅当成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而应使之成为学生的认知、启迪思维的工具。
    (2)提高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发展的必然。
    只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与课程的整合更有效。如能熟练运用Word、Powerpoint、中教育星备课系统,了解网络技术基本知识,了解常用软件如网页三剑客等的功能,若能熟练掌握则更有利于教学,能熟练地上网搜集资料等,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利用哪些软件、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备课时心中无数,上课时紧张慌乱的现象。
    此外,为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必须有学生的配合。如果设计了一些需要学生打字的教学环节,而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好,打得很慢,则会浪费教学时间,这就需要在开设的信息技术课上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搞好软件和硬件建设是发展的保障。
    开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除了“人”——教师与学生这个因素外,还有“机”的问题。维护与管理好网络,是顺利开展教科研实践的重要保证。在网络课教学中,可使用的教学软件虽较多,但从功能来讲,尚未有较理想的软件。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料虽有,但很零乱,还缺乏合适的教学平台和网络制作平台。
    (4)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是创新的需要,。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如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数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等。但每门学科都有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的内容,然而,并非每堂课都必须运用信息技术,应该因材施教,灵活运用。
    2、主要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L2000135号。
    (2)《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电化教育研究,何克抗。
    (3)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克东、何克抗。
    (4)《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刘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