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二维码
 

您的位置:首页 >> 业务动态 >> 专题研究

生活化计算教学模式——低年数学组专题研究总结
作者:大自然小学来源:大自然小学浏览:396次'时间:2011年6月17日
     执笔:商海霞
    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一年级的计算则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启蒙阶段,更是后续计算教学的重要基础。如何让计算教学活力高效、事倍功半,我们年组对“生活化计算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并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情境导入贴近化。
    尽量贴近孩子日常生活,把目前发生的真人真事巧妙地创设为情境地导入。例如,学习带未知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结合学校运动会给孩子发面具这一实事,设定了这样的导入:老师要发面具了,这14个面具是第一小队的,这里面既有喜洋洋又有美洋洋,我数过了,喜洋洋有9个,你知道美洋洋有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主题图生活化。
    打开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最醒目的就是那些丰富多彩的情境图,这是有别于传统教材的一个重要变革。但图毕竟是平面的、死板的,如果一味的用看主题图的方式学习新授课内容,会导致孩子失去新鲜感,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于是,我们在活化主题图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一是,制作动态课件,在网上下载相应电子课本,然后把主题图中的事物拆分,最后逐一加入动态效果。例如:学习“连加、连加”这一单元,学生通过观看动态课件,更直观感知到了事物的增与减,从而顺利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二是,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儿童语言,打破图于孩子之间的围栏。如P100的火箭图,火箭身上有六道计算题。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语言:看!火箭就要起飞了,可是有几个重要的数据还没有计算出来,大家快点帮个忙吧,只有全班同学都算对了,火箭才能安全地升上天空。学生听后个个不甘示弱,写完算式后,还能主动检查算式的正误。。全班过关后,大声地向全体同学宣布火箭就要升空了,我们一起倒计时,全班齐声高喊:五、四、三、二、一发射!成功了!教室里一片欢呼声。
    三是,结合学生特点,积极探究主题图表演的途径和方法。
    (1)、以个人表演。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P35“数学故事”——《八戒吃瓜》时,许多同学一下子被憨态可掬的八戒逗乐了,我让大家根据图画的数学信息,表演猪八戒吃西瓜的过程,同学们开心地模仿着猪八戒的样子,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地喧闹起来------我故意停了一会儿,这时教室里安静了下来,我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故事。学生甲:“猪八戒可喜欢吃西瓜了,桌子上有8块西瓜,它吃了5块,还剩下3块。”学生乙(边说边发出吃西瓜的声音):“桌子上有许多西瓜,猪八戒抱着耙子数了数,一共有8块,它吃呀吃,一会儿,桌子上只剩下3块西瓜了。那么,猪八戒到底吃了几块西瓜呢?”随后,我故意让同学们评一评谁说得好,对于学生的评议我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随后,我把这个故事加以提炼并简化成了三句话,以保证全班同学都能说一说——“桌子上有8块西瓜,八戒吃了5块,还剩几块?”或“桌子上有8块西瓜,八戒吃了以后只剩下3块,它吃了几块西瓜?”同学们很快列出不同的算式:“8-3=5,8-5=3,5+3=8”(第三种列式少得多,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喜欢用加法算式代替减法算式)。
    (2)组合表演。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P28《小猫吃鱼》主题图时,让学生分成4组进行了表演(每组选派一人带读):第一组说“盘里有3条鱼”;第二组说“吃1条,还剩2条”;第三组说“又吃1条,还剩1条”;第四组说“再吃1条,还剩0条”。表演时,要求学生尽量作出相应的动作来表示“3条”、“2条”、“1条”、“0条”,有的同学直接用手指表示,有的同学在桌子上写,有的同学在空中画,也有的同学一时不知所措,当时的情景五花八门,笑声一片 ------在笑声中很好地理解和巩固了数量的变化过程以及“零”的意义。
    三、探究计算方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  
    如韩丽梅老师在教学“7加5”时,就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进位加法模式“看大数、分小数”,而是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去思考、去讨论。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学生想出了很多种计算方法,如:“心算法”;看图数数法;“凑10法”;“假设法”;交换加数法。这么多种计算方法用哪种计算方法最好?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最好的计算方法是“凑10法”,这样就把学生从繁多而复杂的计算方法中引到最简单、最明了的计算方法中来,从而打破了学生的思维禁锢,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的。
孩子能清晰明了地表述多种计算方法,深刻了解多种算理,这与我们课堂上小步骤的细致训练是分不开的。
    1、边动边说,轻松说给自己听。  
    在孩子们操作的时候,鼓励他们旁若无人地自言自语,把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说给自己听,使他们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解算理。  
    2、边动边说,悄悄说给同桌听。  
    多次地操作,多次地说让孩子们真正把算理内化,而把操作地过程以悄悄话的形式说给同桌听。  
    3、小组交流,大胆说给组员听。  
    这时候,让孩子们脱离学具说,这是一个飞跃。引导孩子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让孩子们在互说,互学,互评中进一步整理自己表达的语言。  
    4、集体交流,有序说给大家听。  
    有了前面几个环节的思绪积淀,孩子们对算理的表达充满了信心,引导孩子们有序而完整地表达和交流各种算法此时已是轻而易举了。  
    四、练习内容层次化,练习方式灵活化,训练时间固定化。
    设计练习环节时在练的趣味性与层次性上下功夫。
    如:计算练习时,常用的有视算、听算、对口令、开火车等,再增加“打手势”、“悄悄算”、小组竞赛、“数学医院”、“口算大王”、“优秀邮递员”“小蝌蚪找妈妈”等数学游戏,学习的气氛会更加热烈。学生的积极性被提高了,学习就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而且记忆深刻。
我在教学了数的“9加几”之后就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练习。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题”9+8、9+5第二个层次是“提高题”如:9+( )=11 、9+( )=14,第三个层次是“思考题”如:9+2 >( ),13>(9)+( ),10+3=9+( )设计这样的练习题,确保了每一类学生吃的饱、吃的好。
    要想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必须遵循“量次”规律,即加强平日的练习。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口算题纸,要求学生每天回家三分钟的口算练习,同时变换练习的方式,如用口算卡片和家长比赛的方式;制作数字卡片,任意抽取两张数字卡片,计算这两个数的和(差)的练习等。在学校也利用好早自习或课前2分钟的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口算活动,坚持每天练习,做到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既能保持孩子的练习兴趣,又能保证练习的“量”。从而达到由量到质的飞跃。
    总之,一切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游戏活动,为一年级的孩子们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我们仍将为此继续努力!